有关求职
今年花了不少时间求职的,从7月开始投简历投到10月份,大概投了150份左右,没收到过一个interview。
中间去了一个求职会。求职我是一直不太了解情况的,只是大概听过申请swe是什么“49年入国军”,“03年入dotcom”这种说法。于是这节求职会给我做了一些value alignment: 自己吹的牛逼真的是远远不够,link的人还远远不够
- 自己的简历写的太垃圾了,连最基础的 STAR 模板都没有,之后得好好改改,HC 可能看到直接认为你不够 professional 直接扔进垃圾桶了。
- 经历不够 solid。课程 project 完全不够看好吗,research 能否多一些。。
- 政治太正确了。
虽然是一个盈利的求职机构,但是最后一段话给我感触蛮深的,那个主持人说:
你要把求职看作一段经历而不是一个目标。在人生中求职这件事情对大部分人来说都是主旋律。在这段旅途中你会认识不少不同性格的人,发生不少事情(coffeechat,meeting 等等),这些都是独一无二的回忆和经验。
然后又去了一些Event:
- JP morgan 的 event 来了个开源组组长,前面讲了一堆开源 licence 的东西有点杂,也没咋听懂,但是他 keynotes 用来结尾的话我记得蛮牢的,最近对我很有共鸣 – Since you are young, whenever you meet a someone’s invitation, always say yes. 我觉得确实,如果有好机会,不要管自己行不行,先上再说,之后再补。
其他大大小小的都去过了,没啥实质收获。
结论就是:自己想要的太多了。自己是 sde 就约 sde,research 就好好找 research,不要羡慕别人 analyst 的那一份。不属于自己的再追求也是浪费自己的时间。自己学校 research event可以多去,挺有意思!自己学校 research center和竞赛是一个良好的 filter!
所以过了这个求职会和events我其实大概放弃求职了,我认为现在这条路太正确了,我毕竟没有强到那些高中拿牌的神仙们,所以继续这条路有点自废自己武功。合理发展自己的兴趣,再领域认识大牛,合理的connection才是制胜的关键,所以最近一段时间一心research了。
我,(大家)喜欢科研吗?
我不知道。因为我都没做过啊。
学期初到学期中期的时候感觉我和身边很多朋友都非常浮躁,所有身边的人几乎都急着进lab,做所谓’科研’,但是大多数甚至都没开始。
现在想想从导师的眼里估计蛮搞笑的,毕竟就像麻瓜进了霍格沃兹。因为大多数都是ai方向,大家其实心里都有数,知道nyu有meta背书这个方向资源不会差,会有大量的money流进来,你是个麻瓜,然后找一些传奇魔法师来攒发大的爆出来,但是你真的会魔法吗?你真的对魔法学感兴趣吗?
只是‘想攒发大的爆’出来,这是没有用的,因为你只是喜欢的是这个钱而不是真正的体会到了这些工作的美,也就是,你没有梦想,我最近深刻领悟到了这一点 — 而没有梦想的人是做不好research的。假如说你喜欢科研,自然会去读phd。但是如果你不喜欢,也会再读的时候自然的quit。
我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:过好自己的每一天,每一天我都要尝试学习更多,因为不只是计算机,光光是机器学习还是分布式就可以给我喝好几壶的,潜心练功,找准喜欢的方向就行,尝试以一个研究者/客观的造物主的身份去关注一些课程而不是仅仅做输入。最重要的是不要分心,认真的去做。

在学期末的时候社交上回归到了大一的节奏了,只想和好朋友说说话。之前一段时间还挺想多多建立社交以此走上人生巅峰。我的评价是真的是中二病犯了,在米国这里又不是什么白二代官二代富二代,真心不如好好放心思在自己身上。
是看了这篇博客改观的。现在的大学生是什么样子的呢?

一定要以问题为导向做research,为解决一个问题而兴奋是最好的mindset,而不是goal oriented,你一定要记住这一点。希望自己之后的work能有点impact吧。
3rd year fa的完结
我认为闲/放假的时候一定要多多开展兴趣,多元化丰富自己的生活不是说说的,不然很容易陷入一潭死水。即使是把学习换成游戏也缓解不了,一开始我以为我是不喜欢计算机了,后来我只是发现我实在是在这上面花的时间太多了而已,相当喜欢干的事情做多了也会变得特别无聊。这个时候去散散步&晒阳光/发发呆/跑步会好很多。
另外,这个年末没有往常像小孩一样的兴奋,内外糟糕的事情反倒是越来越多。果然人到了一定的岁数就会改变不少想法。对很多事情的看法也变得悲观/现实了不少。我由衷的发现“向死而生”是非常好的态度,它会让人非常乐观地看待当下。
刚刚看到的,说的真的很好
眼见为实。